教育培训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格鲁电竞?
发布时间:2023-02-05 17:55:35

  1、自己挖的:机构开张,我要让别人知道,以多数校长捉急智商,能想到的就是宣传品牌~于是我要花钱做广告、写文案、树立形象、设计logo、喊出口号......

  2、别人挖的:看见旁边机构生源好,第一反应是因格鲁电竞为有名气、有品牌、所以我要花钱做广告、写文案、树立形象、设计logo、喊出口号......

  3、招商加盟挖的:加盟商都把课程品牌、教育文案、机构形象、机构Logo、品牌口号,那我花几十万加盟不就躺赚了?

  别信理论派:那些理论派所谓的机构品牌概念、机构品牌形象、机构品牌战略,小玩家玩不起,品牌效应那是大玩家的舞台。

  全国100多万辅导机构,打响品牌的也只是凤毛麟角,那几位耳熟能详的,新X方、学X思、作X帮......动则上亿的广告费。

  上亿的广告投放才做出的品牌效应,小玩家是望尘莫及,因为多数机构年预算10W媒体广告都肉疼....

  顾客都是信众,“8亿、2.5亿、1.7亿“,显示的是多,因为顾客都是从众的,“受众多就是好”,所以品牌的第一个要素是“要先得多,让家长从众而选择你”

  要不然多数人逛淘宝,第一眼是看销量,甚至专门挑选销量多的商家下单,因为懒得去对比,而销量多就说明是大众的选择,大众对比过没问题所以才卖得多,我跟着买就没错。

  “北师大教授”“经济学者导师”“中国民生研究员、《百家讲坛》主持人”显示的是专业,家长认为有专家站台,那肯定专业性更强啊,当然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喏,所以选它就没错....

  不信你看国内几大教育龙头都在宣传“名师”“专家”,北大清华毕业名师、哈弗留学名师、国内XX专家教授.....你的专家够专业、你的名师够有名,那就选你报名喏。

  “联合国”“北师大”“全国妇联”“人民日报”显示的是权威性,有权威单位站台,可信度更高,毕竟是能和权威单位挂钩携手,那肯定不错,至少“很高端、上档次”,当然就选你报名~

  “CCTV”“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显示的是媒体报道,有专业媒体报道,说明机构得到社会媒体认可,好的东西才会宣传报道,家长认为媒体筛选出好企业,那自己直接报名就没错...

  “100多城市”“550多所学习中心”“无论你在哪,都都能找到我们,我们就在您身边”是想让受众感到熟悉,毕竟龙头网课多是线上,在我熟悉的城市有学习中心,那我就放心了~因为我熟悉,所以选择你~

  但,幸好有这篇,让你在教培路上,也能过一把品牌瘾。小玩家的“品牌效应”,教你玩透家长的5个心理:

  就像X茶雇人排队显得自己热卖销量好,顾客和代理双吃,顾客看人排队多半觉得好喝所以自己买,加盟商看排队人确实多确实赚钱所以掏钱加盟,各地分店排队人越多就引来加盟商越多,从众心理玩得6啊~现在加盟700+门店了.....

  所以在机构显眼处展示《XX机构历史学生花名册》+《机构学生+朋友合照》+《满班人数限制(在等人数)》+总接待人数

  只要是在你机构学习过的学生,都用“姓名+座右铭”形式汇总到花名册上,几百上千名单同时张贴在墙上,还是很震撼的.....座右铭表示你机构孩子的积极,且多数到店新生家长会逐句看几条。

  然后给家长介绍时说“这是我们的学生,共有XXXX名,都是多方对比后,最后选择了我们~没个孩子都对自己有寄语,你看看”然后保持沉默就好,家长多半地看上几条。

  当机构人数达到一定量时,那就拉出去拍合照啊,对学生说法是可以带朋友一起来,每带一位朋友奖励几块钱小礼物一个,找个公园阶梯大的地点来一张合照,平均每个学生带1人,就算只有几百学生,也能拍出千人校的感觉。反正人多站得也密集也看不出人脸,所以对家长说“这是学生出去拍集体照”,我又没说光是我的学生.....

  具体:如果你现有学生800人,共开设40个班次,计划本期新招100+人,原本每班平均20人,再把计划新招100+人平均到班次上是每班招4人,然后班上实际人数+1、+2、+3、+4、+5,就是满班人数。比如:一个班有17人,+3=20满班,所以告知家长只剩3个名额,另一个班19人,+5=24人,所以告知家长只剩5个个名额。为是+1......+5,为的是把“稀缺名额效应”发挥到极致,技巧是好招的班级就留多名额,不好招的班级就留少名额,不好招的班级,最后就算满了,有人报名,也“勉为其难”地说“本来满班,我跟老师沟通下,看能不能破例加一个~”

  旁边还写上“在等人数”其实就是跟你联系过的家长,那些说“再考虑一下”“在看一看”“再等等”都列为在等人数,体现有人在排队等名额,也算是给你做点贡献....

  那就把家长经常跟你说原因说给他听嘛“时间冲突了”“想和同学一个班”“想让XX老师带”然后加上一句“有部分班名额是才分出来,都没来得及通知.....你现在过来刚好....”

  进你机构的每个家长和学生、报名的、没报名的、就来问问的、找错的......平均每周、每月、每期多少人,然后从开业到现在,大概接到多少家长,多少学生,他们来自哪些学校,写上去就好~

  机构没有专家和名师怎么办?毕竟龙头都在用名师、专家、教授效应。其实解刨其根本还是头衔,头衔说通俗点就是:在哪干啥?

  “在北师大文学院当教授”“在《奇葩说》当导师”“在中国民生研究院当研究院、在《百家讲坛》当主持人”.....

  我知道你想说啥~大部分机构多是大专生、少数本科生(二、三流)、研究生就算珍贵了....

  里面都是北大能学课程,再点即将开始,或者看其他课程报名时间,都可以提前报名。

  类似这些与教学挂钩的课程,看课程简介,觉得对老师有帮助就让老师自己报上呗~

  想想在这个家长普遍只认证书、学历的时代,你机构老师人手一本北大、清华、北师大、复旦的课堂进修认证书,然后说机构老师学习过北大、清华、北师大、复旦的课程,还有证书拿出来证明.....

  而且多数课程质量确实过硬,毕竟是精品课程,机构老师既提升专业素质,又拿到专业证书...

  权威的要义是:向受众表示,我有XX的认可,且认可你的越多,你的权威性越高。

  曾询问过家长,99%家长不知道教培机构需要这个证书,所以,有这证的机构,就大胆宣传,本机构获得国家、地方教育局的认可,机构是权威、专业、可信、可靠的单位。

  就像有些电器宣传自己电器不漏点不漏点一样,显得别人家的电器都漏电……其实只要是电器都有漏电保护。而你不说顾客就不知道……

  上文中拿到的老师名校课堂认证书,都裱上展示啊,只是机构说辞是统一带老师进修的北大、清华、北师大课程,自己机构老师表现优秀,素质好、能力强,获得名校课堂的认可。

  外加一句,师从北大、清华XX老师,网上都能查到这位老师信息的,是北大、清华的XX教授。

  附:因为mooc为国家精品课程,上面上课老师多是教授级别,且名校教授都有网络简介

  在信息公开处可以查询,在对方这一栏,填上你机构的名字就好,所以查询结果再在机构宣传,证明你在“中华慈善总会”榜上有名,算是为慈善做贡献。让家长觉得机构靠谱。

  每个夸我们家长,我们都库存大概半分钟的视频存档,当然,光夸你还不行,还要输说下自己孩子的缺点,最后在加上一句“但是孩子还比较粗心”“但是孩子还贪玩”“但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希望在XX机构继续得到提升”,这样才是一条完整的视频见证,因为这些问题90%学生都存在,目的就是让新到店的家长看完产生认同,也就完完全全信任视频里家长说的全部线、升学、成绩的认可

  到小学(想孩子考进最好初中);到初中(想孩子进最好高中);到高中(想孩子进重点大学)养育了K12教培行业。

  到大学(想孩子进好单位)于是要么考研:养活了「考研」机构;要么考公务员事业编:养活公招培训机构,把“某公教育”养上市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校考出一年考出几个清华北大学生,就要拉幅祝贺,后面家长挤破头也想把自家孩子送进去。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考进好学校....这才是根本。

  比如设置在机构张贴《100分优秀榜》,机构只要考过100分的孩子,就能上榜,机构赠送一份小礼物作为奖励。

  所以机构考过100分的孩子名字,占满了一大面墙,看起来很多,其实就算成绩中等,谁几年时间没考过个100分呢?所以看起来很多....家长就觉得你机构教学很O、有实力。

  另外,对没考过100分的孩子,是种激励,对考过100分的孩子,能够再接再厉...

  比如在机构设置【名校升学榜】,当然就是学公办校那一套,那考入当地好学校的学生名字,全部做展示,外加一篇在你机构学习的心得。

  就是老师在课上记录的每个孩子的状态,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每节课,都有这样一张表格,细致到孩子的练习题情况、作业情况、哪道题做对,哪道没有做对。(其实就是模仿XRS的课堂记录)全部公布有3个好处,

  1、新生家长到店餐参观,会觉得机构老师是针对认线、老师心里有数,哪些孩子什么题没有掌握清楚,会想办法额外辅导。

  3、老生家长没事会翻阅,看看自己孩子情况,学习情况,老师的工作细致,他们在看眼里,也会认可。

  但你也可以挑其他网站,在后台选其他网站,比如这个中国教育网,是不是听起来很牛?发稿价格才50rmb/篇...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当地的公共媒体商,就靠商家发广告赚钱,你大可以发送一篇软文作为品牌介绍除了上文的相关媒体报道,再加上自己的教育情怀,立足于帮助XX地区孩子取得更好成绩。

  “我记得朋友也是报的这家机构,我问问他怎么样...”“我朋友是买的这个,所以应该不错,我也买....”

  “我有个朋友....”这是大众普遍心理,对熟人、对关系、对人脉、对朋友的依赖,往往可以决定决策。

  做个统计图就好,你的学生来自当地的哪些学校,每个学校多少人,你不说家长多半不知道,家长一看自家孩子这么多学生在这学,机构多半也OK。

  那就是张贴进步、优秀学生墙,目的是挑选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上榜,一定要注明学生的学校、年级、班级

  这就是“熟人优生效应”孩子班上有同学在这学,而且是优生,这机构肯定不错,所以我也要让孩子来学。

  毕竟机构所在地方,生源都来自周围方圆X公里,有多数家长是在XX公司、XX单位上班、住在XX小区,所以每个新生入学,都做家长访谈,清楚了解家长所在公司、单位、职位、小区。甚至可以附上家长照片,做成家长访谈手册。

  新生家长到店,闲聊几句就问在哪上班、家住哪里,然后惊讶地说“我们机构有不少是你们公司/单位/小区的!你等等,我翻给你看~”

  同一公司和单位能增加亲切感还好说,就连住同一小区都能增加亲切感我是不明白....

  “咦,这人的孩子也在你们这学?我经常在小区看到他/她!”....就算多半是孩子妈带来,也随带问句孩子爸在哪上班....

  有必要开通机构公众号吧,毕竟可以成为自己的根据地,机构介绍、活动推广、像前文的媒体报道都可以放上面,且朋友圈对公众号转发是相当友好,何必去做小程序做展示页,动不动出故障....

  1、比如晒机构的照片、背景、环境。2、比如晒学生家长评价,与感谢视频(一有家长夸机构,便邀请拍学情反馈存档,拍完后送礼感谢)

  3、比如晒学生逆袭故事,从以前是怎么样,到报名你机构后怎么样,虽然老套,但人都爱看故事嘛...

  4、比如晒机构的各个奖状(故事来历)、老师证书、表示对课程实力的自豪感;比如晒学生的奖状,在学校成绩提成情况

  )9、比如晒老师给家长做学情反馈的凭证(电话打XX分钟,说哪些内容、微信发多少内容,说哪些情况)10、比如晒自己课程学习和其他机构的差别(课程、课时、教学、学情记录)每天至少三次朋友圈,时间分别是——

  上午:8:00—9:00,毕竟刚是上班前,习惯性刷朋友圈再开始一天工作。

  晚上:20:00—21:00,下班回家吃完饭,躺沙发刷朋友圈,也是一天中的“享受”

  唯一有办法的是拉他们进“答疑群”(其实是你机构品牌群),说辞是,孩子学习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问我。

  当然前期没多少家长问,那你就自己小号自问自答呗。一定是关于孩子重要的事情,且是你能回答的。比如问“老师,我想让孩子读XX学校,请问什么办?”

  你答“上学校官网填写XXX,然后在X月X号去XX登记报名,最后XXX.....”显得你就是专家。

  你答“买XXX资料,因为是XX出版社,里面内容是XX,有XX知识点,对提升孩子思维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我们机构辅导参考书之一,其他几本相对较难,就不推荐了。”

  也能让群内家长熟悉,且每期都有免费试听名额,可在群里预约。最后转化不少.....

  最快最简单的方式,是随便录制机构、孩子、老师视频,每天做个有心人,发现机构的小事,给视频都配上文案,例如(低配版文案):

  曾经做过一件事,在抖音发每天只发布一个孩子的视频,打造成机构的代言人:

  从家长给孩子报名,到孩子来着上课学习,到孩子课堂表现,到孩子学习效果,到家长感谢反馈,到孩子的日常.......每个视频都配上一段真实故事,坚持了一学期,最高一个视频的点赞是8.6W...

  且大部分是同城,播放量近100W.....自从那条视频后,至少让同城几十W人知道机构名....这效果,付费广告也达不到。

  没钱花10亿打广告做品牌宣传没8亿、2.5亿、1.7亿的大数据,让家长从众没人脉请国内专家帮你站台

  课外教育培训行业(以下简称“教培”)扮演的角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依附于学校教育。

  新东方因留做英语培训,至今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大教培机构;学而思因为奥数潮做奥数,至今也发展成为仅次于新东方的教培机构。这两家已经成为线下教培机构的标杆品牌,是靠着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发展起来的,可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并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产品上的新突破。依靠已有的资源和建立的品牌扩张,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始终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教育培训形式有大班、小班、一对一、网络等不同的形式,从发展状况来看(PS:艾瑞数据报告显示一对一增长份额最高),走向个性化教学显然成为大趋势。

  在众多的教培机构中,学而思开大班的思路也是个性化的,对学员进行分层教学,开设不同层次的班型,赢得家长们的青睐和追捧。当然个性化教学最强的形式是一对一辅导,甚至高端的VIP——6对1辅导体系(学大教育)也是大有市场。然而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就是一对一辅导么?答案肯定不是,正是有数据才能有所谓的“个性化”。教培机构的产品不仅仅包括课程,还有老师,最终是由老师将课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大的教培机构如新东方和学而思会有本土化的教研团队,其实也就是授课老师,形成教学讲义,也有培训新老师的培训团队,保证呈现的课堂质量。然而目前教培行业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建立自己的品牌只有两条途径:(1)教龄;(2)依靠品牌的力量;这也是知名教培机构老师离职率较高的一个原因。

  从内容上来讲,英语和理科是教培领域的主力军。从今年出台的教育改革中,可以预计在未来三年其他科目的地位将会凸显出来,其中语文将会得到增强,文科也是如此。

  对于老师来说,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辅导,学生也需要,对于个体老师来说没有招生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渠道找老师。于是大部分教培机构做了这件事情,租了场地,发广告招了学生然后开始上课了。收入的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得到实惠,而是全部落入机构的手中。

  新东方和学而思虽已是国内较大的两大品牌,但对名师出走,带走学员的情况也无计可施。甚至学而思有不成文的规定,离校老师1年内不得从事教培行业(PS:有一定签约补偿)。老师从大公司出走自己创办“家庭式小作坊”和大学生家教创业,当然还有公立学校老师的默默参与,都决定了教培机构难以品牌化的困境。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别具一格,拥有自己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在一定幅度上降低老师出走的风险。小的教培机构数不胜数,主要有两个原因:(1)行业门框底;从大学生广泛从事家教兼职便可看出;

  作为个体户可以上门;可以去公共场所;可以租一间房,配备必要的桌椅黑板便可上课。

  教培的效果目前最主要的评估方式仍然是学校考试学生的成绩表现,而中间的学习过程则被忽略。目前主要的数据包括作业、月测和期中检测。一是缺乏更多维度的数据,例如完成作业的时长、老师教案例题的正确率等;二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建立个性化的档案;所以并没有很细致的专业评估,往往靠着一两次的测验和一些性格分析测试等就说是个性化的教学。

  在实习阶段作为唯一一个受到学生推荐的实习人士,部门领导非常信任我,在没有给我任何课程讲授的指导,甚至没有看过我自己准备的试讲内容,就糊里糊涂过了最终面试。

  然后就糊里糊涂地开始讲课了。这里的糊里糊涂,是指缺少了我个人也认为应该具有的良好培训流程。然后在上个月的与领导进行的私人谈话中,我再次询问有没有可以提高的地方,领导说:目前没有。(其实只是没有收到对我的投诉,但是对于我的成长和进步领导并没有数)

  由此,在我所在的机构(我不敢泛泛而谈),除非自己多多向私交甚好的前辈请教(这样他们才会跟你说真话,传授真经,而不是敷衍了事),没有一个正规有效长期进阶的培训制度,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成长速度除去个人的努力和天分之外,单位并没有给教师提供一个长期

  加上教师准入时候教师的学识参差不齐(这其实原本体现我们机构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

  和培养的缺乏,导致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一旦某个名师或者icon离去,教学质量和口碑直线下降。教师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我自己的粗浅理解,体系化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间得到落实的话,教师本身即使照本宣科,也起码不会让课程质量有太大差别。而我所在的机构课程设计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设计。或者说,我的课程都是自己设计的。

  说一下辞职的直接原因。在年后接到主管领导的电话,因为课程太少,所以我空下了大段的空闲时间,让我从原来不用坐班的教师,一下子打回到需要每天打卡上班的教学助理,说白了就是考考学生单词,然后每天给家长发短信汇报学习情况。我怒摔!!

  我在前文提到我的起点还算不错,直接上手就可以讲课了,所以让我做一些基本的教学辅助工作,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

  从培训机构的服务目的上来看,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在特定考试中的分数,所以提升了分数,才能算是一个有效的服务过程,也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口碑。从这个过程来看,新东方大课之后的打分并无实质意义,因为课程中间与最后一课的打分仅仅是就“老师的表现”来打分,也就是说,是仅仅对服务的一部分做出评价,这也是现在很多大课生源和口碑双重流失的原因,因为很多学生都跟我表达过上大课对提升分数没有多大用处。

  说实话,这是我之前所不愿意甚至不屑去做的一块内容。但是,课上的两个小时内容,如何消化,如何复习巩固,如何应用,不是一周三次课就能解决的。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检查作业,但是能够细致到每一个作业中的单词都能够给学生做出讲解吗?尤其是老师一天要讲十个小时的课,或者学生数量大无法兼顾的情况下。所以,师资,这里的师资团队应该包括高质量的助教成员;或者,任课教师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去逐字检查学生作业并且答疑(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去发现学生问题,毕竟懂得或者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后者应该在任何稍大一点的机构都无法实现,只有在我现在这样的机构(平日只有我一个人坐班)才似乎能实现。所以,自然就只有“老师+助教”的模式能够支持一个中型往上规模机构的正常教学任务。

  听起来不是大事,其实会对服务质量有很大影响。比如,学生A今天讲了托福阅读的细节题题型,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什么时间完成?正确率是多少?不会的单词有没有整理?整理了有没有背好?作业没有完成的话如何与其他部门协调后通知家长?这个题型掌握了多少,可以往下进行新内容的讲解吗?如果不能进行下一个教学任务,整体教学计划如何调整?不能进行的话,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下一教学任务?

  发现没有,太琐碎了。这些内容,仅仅由一位老师来统筹教学和上述问题还算能心里有数。一旦这位老师手下有5个学生(都不用很多),按一位老师配一位助教来看,似乎还是可以保持良性沟通。但是,如果是按照一对一这种保姆式设计,一个学生配一个助教,你想一下,一位老师要与五位助教保持上述问题的跟进,已经很复杂了吧?

  所以,如何统筹好教学与课后的跟进,这才是所谓的培训服务的全部内容,而不应该是几个名师讲完课拍拍走人的作坊。

  如何做好,我也没想好。不过由上述来看,我反而觉得想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服务质量,似乎机构的规模无法做得太大,私塾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个运作方式。

  不管互联网如何冲击培训行业,学生的自我管理让渡给机构进行管理,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所以我这里才强调学生管理的内容。

  简单来说,业务模式是,通过设计公司的真实订单,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教学案例,全模拟职场模式的授课内容,让学生来完成每一次学习。再由优秀的学生中产生公司的新鲜血液与新生力量,不断提高设计公司的竞争力。手上当时签约的大学也有约20余家,采用的大三大四学费分成的方式。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大一入学,待到他们大三大四后,就能直接无缝对接课程,整个投入约400万。可由于资金问题,中途虽不断的通过开设短期班来争取短期盈利,但已没有本钱再为此熬上两年时间了,这个项目最后不得不终止,只剩下设计公司。

  当谈及大学教育时,几乎所有人。学生、老师、家长、校方、社会舆论、政绩考核......,张口就是是否包分配,闭口就是就业率多少多少,这些本该由职业教育或者说就业教育承担的部分,都被大学教育给背负了。我们嘴巴喊素质教育喊了数十年,从我上初中那时就不断的听到这个词汇。但作为这口号的反馈,我们只感受到补习班的取消和书包减重这些形式化的表象。原来素质教育就是不做那么多作业呀?那年代我常这样思考。

  大学生们很清楚,自己四年光阴只是换得一张文凭,这纸张是社会与父母口中敲开名企的敲门砖。进门之后如何?没有人会思考,大家只关心能不能把门敲开。即便有学生会深思自身的能力,但又不得不妥协于周遭的主流。他们知道自己缺少某些东西,但又模棱两可的说不清自己要什么。他们对外在社会好奇,却又满怀疑惑的担心自己被骗,他们只相信撞墙后脑门上的大包带来的痛楚。

  中国职业教育的黄金年代正好有参与其中。国内响当当的几个机构都有接触。但论及从业人员素质却千差万别,一些大学刚刚毕业的面相老成的孩子还未感受行业的洗礼,就大胆的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3. 课程无法独立或和现有学历教育互补

  在我的观点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路是作为现有学历教育课程的补充,学历教育完成对知识的积淀,职业教育完成对技能的培养,两者互补。第二条路,职业教育毫不考虑学历教育的内容,自创体系和教育方法,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岗位匹配与就业竞争力。但是,说实话,国内目前这方面做的太差。其余方面,其他用户已经有所提及,这个问题很宽,中国职业教育几十年的变革和事件点是无法一一罗列。德国用了近半个世纪来打造了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氛围,而我们需要多久?职业教育,也许在今天,只是一个好听的说辞罢了。没有一个职业教育企业的老板会将自己定义成老师,这也许才是教育的悲哀,

  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雇主一方。但就眼前来说,它确实有利于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筛选出成功求职者的主管都希望他们具有良好的特质,比如有毅力、有抱负、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而获得四年大学学位,不论是何种专业,似乎至少能保证这些特质。从政府机关或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角度来看,高等学府等于已经作好了筛选应征者那烦琐的初步工作。而从应征者角度来看,不管自己能力学识多强,履历表上要是没有一两个有份分量的大学学位就根本不可能被考虑。文凭,并非如天真的毕业生所以为的,就是取得工作的保证。其实它还更基本、更必要:它根本是求职时会被考虑的保证。就这样,大学文凭制度为雇主有效地整合了这种保证服务,这在过去朴实的年月里是由比如童子军里的一级或鹰级标志所提供阶级,以及或者更古代时由的徽章院专控对初入社会者所颁赐的徽章的垄断权所提供的。徽章其实并不保证它的拥有人会使用弓箭或战斧。那不是重点。

  今天的学生们非常清楚自己用四年青春和全部学费、生活费所买到的是什么。有个专业的文凭固然绝对必要,而有个热门又高薪的行业的专业文凭更是理想;因此学生入学统计等于已变成股票市场表现的非正式附录表。2002年夏天,当网络及其它其他高科技股票大跌时,《》对华盛顿特区一带的各大学电子工程系大学部的入学统计人数作了调查:

  今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电子工程系大学部的入学人数将下降25%,降到300人。而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打算修习电子工程的入学新生今年减少了一半以上……在1997年,有电子科学及工程学博士学位班的学校共颁发了8063个计算机博士学位文凭……此数字之后不断上升,至2001年升到了17048……去年,乔治·梅森大学的两千多名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之中,有900名是主修电子科学。今年该系的入学人数降到800,不过新设的、更基础的信息工程系则吸收了200名学生……该校的一位院长说:“人数减少些其实也让人松一口气。尤其以这一行业近来的情况,学生们可不愿意花四年时间念一个学位,而到头来却找不到工作。”

  所有的大学都有它自己的次文化,而各系所也一样,甚至到了彼此漠不关心、相互憎恨的地步,因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颁发文凭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成为高等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最早察觉到这个变化的是学生。在那个时代的动荡中,学生之间有着一种怨言,即他们感觉在教育方面被欺骗了。他们期待与老师间有密切的个人关系,然而老师早已变成了没人味的大教室中的遥远人物。学生们抗议:文化的传承已变得不再有与以身作则的智识人物亲身学习交流的机会。然而学生们十年后就不再抗议,很明显地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高等学院校以颁发文凭为主职,且教育费用已成为迈入成年期不可免除的入门费的这些事实。假设学生申请一项贷款来支付求学开销,那么他在贷款付清时可能已步入早中年。贷款背后的保证也就是那张宝贵的文凭本身。

  “根据调查,大学文凭价值百万”,2002年7月我家乡的早报这么告诉我。多年来,每年夏天读者们都被灌以类似的讯息,再佐以政府或是学校自己提供的统计数字来加强它。这次的调查是由美国人口普查局所作的,报上说它指出“高中学历的全职工作者在25到~64岁之间可以赚得约120万美元的收入……而大学及更高学历还能带给你更高的终生收入:医生、律师及其它其他专业学位约为440万美元,大学毕业生约为250万美元。”

  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观点看来,文凭发放越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成长型产业,它就越会支配控制教育的本质。老师们对班上只想低空飞行过关毕业而无心学习的学生必然感到绝望。有心学习的学生们也对于学校将自己视为可以高效率加工处理的原料,而不把自己当作对人生充满好奇的活生生的人,而感到绝望,并且也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要把时间和金钱丢进未来上班生涯的这段前奏之中。

  其实,确实还是有求知若渴,或是有这种潜力的学生。也确实有热爱自己的学科而热衷于传道授业、继续研究的老师。但是会优先去尊敬和满足这些人的学校越来越少,这也是由于各种现实困难的压力。英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担心那里类似的趋势。我的感觉是,在校大学生念过大学的父母或祖父母们都不会察觉到今天的求学过程与自己当时的经验之间已改变了多少,而且在学的大学生们自己也不会知道,就因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别种过程。而只有经历过这种损失的教师,才明白社会已失去了什么。

  更多有关于「穿搭」、「服饰」、「个人形象」的内容,可关注公众号:艾诺说(enotalk)。

  任何有关于「穿搭」、「服饰」、「个人形象」的相关问题,都可以给我微博私信,weibo@eno艾诺(

  所有写过的内容,都在这两个收藏夹内:([审美 / 穿搭 / 设计][职场 / 心理 / 教育]),希望帮到需要的人。

  从业近十年,跟其他答主的观点不大一样。我觉得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有三个。一个是缺钱,一个是不会营销,还有一个是不懂教育不懂教学。

  看看胡润富豪榜,前十名不是地产就是互联网行业。排名最高的是学而思的CEO,几十名开外去了,更不用说几十万中小机构的老板。所以,这个行业缺钱。缺钱意味着缺人才,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干IT、金融和房地产了。没有人才支撑,这个行业的标准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么科学先进。导致了市场入行门槛低,租几间教室就能招学生开机构。

  如果资本肯大力投这个行业,像互联网行业那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么其他问题都能解决。什么上课质量,教学规范化流程,师资团队素质等等,都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这两个就不展开讲了,看懂第一个缺钱就能懂其他两个。下面讲下入行多年,从一线员工到机构管理者,我对这样行业的了解

  用教育产品解决家长的具体需求和问题,用你的教学和服务缓解客户的疑虑。所以设置产品的时候你要想想,你的产品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如果你想解决分数的问题,那就做学科K12,如果你想解决专注力的问题,那就去做现在兴起的情商专注力培训,如果你想解决出国考培的,就做留学那块。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不简单。

  要么懂销售,要么懂教学,不然办机构的存活率不超过5%,三年内基本会死。当然,资金源源不断的土豪另当别论。我接触过很多成本一年两三百万的成型机构,甚至成本更高的也有,亏两年老板就受不了,基本是资本比较雄厚跨行投资的老板比较多。

  教育机构收的都是预付款,提前把家长未来半年或者一两年的费用收了,收取的这些费用叫做现金流。如果学生不上课就等于客户没有消费,我们实际的收入 = 学生人数X 课时单价X 消耗的课时,这笔收入减去我们各项成本才是我们的利润。所以,一个机构要盈利需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现金流要为正,收的预付款比成本支出高!

  这个是最最主要的,所有的一线机构考核最主要的标准永远是业绩达标,也就是现金流。

  不光是教育机构,所有的公司最大的命门都是现金流,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绑在各个公司的身上,现金流一旦不足资金链断掉,便无力回天。像前几年大出风头的OFO,没有现金流又融不到资,最终的结果令人叹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次,在现今流为正的基础上,把课时消耗金额做到高于成本,机构就开始盈利。其实,这一步是很简单的,现金流如果能持续为正,说明机构的运作很健康,业绩不错教学也不差,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开始意识到了,业绩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呢?业绩好,说明机构前段的销售部门执行力高,销售能力好,教学体验棒!一个客户来上体验一次课,跟你机构的销售部门,教学部门,甚至行政前台都接触了个遍,整个流程体验不好能出业绩?你说业绩好是因为侥幸?客户怕是傻?所以,大机构最重要的考核标准都是业绩,而不是盈利。抓住主要矛盾!现在大多数机构注重营销部门,把最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前端业绩部门,不是没有理由,强如华尔街也是如此。一句话,以结果为导向,有业绩就能盈利,有业绩说明机构各部门健康运作。

  上面提到定位的问题,选址:1、先确定你要做的产品;2、你的产品在业内定位是中高端还是普通消费;3、把地址选在你服务人员集中的区域;4、在区域的两三公里内找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首先要明确你的教育机构的服务人群。如果是中小学生教育机构,选择靠近学校或是社区的地方比较方便;如果是技能培训机构,开在商业街也是可以的。反正就是要尽量离目标人群近。

  新开业的机构需要全员熟悉自己的产品和教学服务流程,打造一套完整而专业的销售体系和课程体验体系。前期重点抓前端的销售和市场部门,开业前半年最主要的任务是活下去。

  这里讲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一个新机构要想做起来,前期最最重要的是市场和销售,教学很重要也是一个机构赖以生存的核心,但前期绝对不是最主要。

  有些没做过或者教学出身的同志可能会玻璃心,觉得机构最主要是教学,而现实会让你的玻璃心慢慢受挫再用现实狠狠教训你。除非,自己从大机构带出至少一两百号学生单干,有了原始学生积累,机构支出也不大靠口碑活着,我也有这样过的挺舒服的朋友。

  体系健全的机构招生流程是这样的:1)市场推广包括定点采单、派单、拉访、肄业合作、线上推广和其他广告收集客户名单或者带访;2)教育顾问电线)咨询签单。这四个环节,每一个做好都要花大量时间精力,需要各个部门配合同时打造一套完整专业而且能出结果的体系。

  不提倡加盟,从结果上来看,加盟能赚钱的机构不到一成。从具体加盟商给的支持来看,大部分加盟商收了费用提供一套运营体系后,实际落地操作的支持很少。更可悲的是,很多加盟商的体系标准在业内并不十分科学,旗下的直营校区做的并没有宣传的好。当然,也有做的好,存在就是合理。但,本人不推荐不介绍加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