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世界新的教育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教育中心。我们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勇于担当,办世界一流教育,用对外开放促改革、用改革促发展,找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2020年12月25日,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云峰会”的形式召开。诸位教育界“大咖”围绕“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使命、任务与机制、举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今天,小编为您奉上第三篇专家观点精华——
2020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研究院专门进行了中国国际教育方面的研究,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与中国的教育。WTO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在国际贸易、国际关系上构成了新的国际法,把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纳入到了WTO的范畴里,也带动教育产生了很多新变化。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国际教育的时代需求与重大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冠疫情防控、西方国家和中国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在诸多因素当中要看到世界范围内新的教育现象变化,这就是新的世界教育中心正在发展、转移,我的看法是世界新的教育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教育中心。
大家都知道,教育中心和经济中心一样,都是随着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过去世界经济中心最早是在中国,后来到了欧洲、美国。教育中心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叫做教育中心,古希腊也曾经可以认为是教育中心,但是后来它衰落了,它的哲人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但是它的文明没有完全延续下来。
中国也是文明古国,延续了五千年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发展、发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新的科技教育优势,这样的优势随着国际上教育状况的变化,新的教育中心正在中国形成。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教育人口,中小学和大学在校受教育学生人数格鲁电竞是2.7亿人,2020年中国高考人数是1017万人,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了5万亿元。此外,我国的大学、职业学校、中小学都在迅猛发展,中国大学的排名不断向世界前列靠拢,科技人才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
我们讲中国到2035年、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教育标准的制定者,通过上述的数据可以相信这个趋势。形成新的世界教育中心我们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同样也在运用“两个大局”的思维,运用国内教育资源和国际教育资源这两个方面来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才。
中国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是两个大局,改革开放40年,其实从长远来讲,70年都是如此,这“两个大局”,国内和国(境)外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说是两个大局、一种人才,同样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所有人才都受过国际教育,比如“两弹一星”功勋、氢弹设计师于敏教授就没有出国留过学,他在氢弹设计上有一个独有的于敏氢弹设计方法,这也是国际公认的。1978年国内才有860人出国留学,到2017年每年约60万人出国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共有313万留学人员回国。我们教育的成果是强调“两个大局”,既要用好国(境)外的资源,强调国(境)外教育体系、世界教育对中国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强调自身科技人才、教育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
现在国内在校的国际留学生已经在4000万人左右,这是非常大的规模。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在学校是不一样的,我们这4000万留学生在学校是管吃管住,而国外的留学生大学是不管吃住的。我在哈佛学习时,哈佛的本科生第一年是可以住在学校,第二年就需要到波士顿哈佛小镇租房子。这里我想说的在国(境)外留学住宿要做饭、往返学校会耽误很多时间影响学习效率,还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安全问题。
因此,用好“两个大局”、开拓“两种资源”、培育“一种人才”,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长期政策,我们对国内讲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来源是依靠开放。
当前教育的核心工作是要立足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所以现在国内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国内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现在各所大学甚至包括是职业学校都在以“双一流”建设为标准,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当然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国际教育资源,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用好国际资源,虽然我们在国内培养人才,但是也要通过国际教育资源把他们引进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我们服务。我们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允许国(境)外学校可以到国内办学,可以和国内的大学联合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在我们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共是有12所,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还在发展,要用好国内的大学,把国内的高端人才培养好,这也是我们看国际教育的视点和支点,希望国内大学也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要放眼世界、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国际教育中心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中国教育本身要敢于担当,办世界一流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当前,政府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
一是教育对外开放,允许国(境)外大学到中国来合作办学。我们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允许国内的学校和国(境)外的学校进行合作办学,比如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等等9所本科院校。当然在广东也有,广东和香港、俄罗斯、以色列等都有这种国际办学的学校和项目。近期教育部又推出新的政策,进一步放开国际教育发展,允许国(境)外大学到海南独立办学,规定境外理工农医类大学可以在海南设立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进行独立办学,这是教育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引进优质资源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是学校可以和企业结合办学,海南教育有一个优惠政策,国(境)外优质企业也可以在海南独立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撑,把民办学校分成非营利和营利两类,学校可以办成营利性的学校。除了教育的独立办学问题,还有企业的营利办学,在中国还可以办成世界大学园区,把国内、国际的高端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办一个中国的世界性国际大学,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都可以支持,这有非常好的前景。我认为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方向,它代表了世界教育未来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教育为人类要作出进一步的更大贡献。
当前,我们要看到世界教育中心的变化,要看到国内高端人才紧缺的问题,要看到我国的政策优势,要坚持扎根大地、融通中外,以这样的思想,用对外开放促改革、用改革促发展,我们要找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水龙头”,把它拧开了,人才、资源、成果就会源源不断流出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